冬日里的温暖守护——艾灸,让你远离寒冷,健康一冬!
2025-01-03
넶0
什么是艾灸,是用艾绒或者艾条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、温熨,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,通过经络的传导,起到防病保健、温经散寒、扶正固脱、消瘀散结、引热外行的一种外治方法。
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官能》中提到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”。
《医学入门》中所说:“凡病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。”
什么时候需要艾灸?
1、艾灸的时间通常建议在阳气上升的时间段进行,如上午至中午,尤其是9点至13点之间进行艾灸。
2、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艾灸,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,以温壮元阳,激发经气,调动机体潜能,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。
冬灸施灸的穴位
足三里,是“足阳明胃经”的主要穴位之一,位于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灸之有强壮身体,补虚的作用。
神阙穴,别称脐中、气舍、气合,属任脉。在脐中部,脐中央灸之有健脾和胃、利水消肿、温补下元、养生延年、增强人体免疫力等作用。
涌泉穴,位于足底,曲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。灸之有补肾强体、滋阴益肾、引火下行、散寒除湿、养神安眠等作用。
灸后调养
为了避免消解艾火的效用,艾灸后应避免立即饮用茶水;洗手后要迅速擦干,防止湿气和寒气侵入体内;饮食宜清淡,多饮温开水,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气机运行,保持心境平和与宁静。